很多人问,口罩怎么就这么紧缺?是不是产能跟不上?我跟你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产能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甚至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一提到紧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产能不足。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工厂24小时运转,机器轰鸣,但真要把产量翻个几倍甚至几十倍,没那么容易。首先,原材料。医用外科口罩也好,N95也好,它都有特定的过滤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熔喷布。这玩意儿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哪家塑料厂都能生产的。关键时刻,能稳定供应高质量熔喷布的厂家本来就不多,而且他们的生产线也是有极限的。
再者,生产设备。口罩机,特别是能产N95这种高防护级别口罩的机器,那可是精密设备,也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全球范围内,能造好口罩机的厂家就那么几家,等设备到位、调试好、人员培训到位,这时间成本就上去了。而且,机器也不是永动机,维护保养,零件更换,这些都得算进去。
还有,人员。一个口罩生产线,从原材料进来到成品出库,涉及到的工人可不少,从操作机器的、质量检验的、包装的,再到物流的。要短时间内让这么多工人熟悉流程、保证效率、并且还要考虑他们的安全和健康,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当然,产能是硬伤,但需求端的“失控”才是最要命的。当疫情爆发,所有人都在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反应就是囤口罩。这就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焦虑。你买一个,我买两个,他买一袋,这么一来,本来就不是无限量的供应,瞬间就变得供不应求了。
这种需求的激增,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比如,物流。口罩需要从工厂运到仓库,再分发到药店、超市、医院,甚至通过各种渠道送到个人手中。一旦需求量爆发,物流系统就会承受巨大压力。我们经常会遇到“快递爆仓”、“配送延迟”的情况,这背后就是整个供应链的压力在显现。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那就是“心理预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被放大。媒体的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都会影响大众对口罩需求的判断。有时候,即便市场上还有一定的供应,但由于大家预期未来会更紧张,就会产生“抢购”行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紧缺感。
我们经常会听到“黄牛”或者“囤积居奇”的说法。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在供应紧张的时候,总会有人想利用信息差和资源优势来牟利。他们可能会从正规渠道大量购入,然后高价卖出,或者干脆把货物压在手里,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这种行为,无疑会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让真正有需求的人买不到口罩。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好不容易contact到一家工厂,对方说有一批货,价格也还可以。结果谈好之后,到了约定的提货时间,对方却告知已经被别人“截胡”了,而且价格比我们高不少。这种事情在特殊时期屡见不鲜,你能说什么呢?这就是市场在极端情况下的“真实写照”。
当大家都在疯狂抢购口罩时,质量监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本来不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甚至是小作坊,看到了“商机”,就开始加班加点地生产。这些口罩,可能连基本的过滤效果都达不到,但因为包装得像模像样,加上包装上印着“医用”字样,很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客户拿着一些来路不明的口罩来找我们,希望能帮他们“搞定”资质或者“销往”某个渠道。我们都直接拒绝了。因为一旦这些劣质口罩流入市场,不仅会影响品牌的信誉,更重要的是,会给使用者的健康带来风险。而这些不合格的产品,一旦被发现,又会涉及召回、销毁等一系列流程,反而会挤占本就不多的合法产能资源。
所以,为什么口罩那么紧缺?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原材料、设备、人员、物流、市场情绪,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的操纵。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多生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比如统一调配资源、打击囤积居奇、规范市场秩序;需要行业协会的引导,比如制定更严格的质量标准、推动信息共享;更需要消费者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需求buy,不要过度囤积。
当然,企业自身也需要具备更强的供应链韧性,在平时就建立起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与设备制造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应对突发状况预留一定的产能弹性。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干活的人”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