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讨论珠峰登顶,往往聚焦在“能不能上去”,但很少有人认真琢磨“上去后能呆多久”。这事儿,看似是细节,实际关乎生死。很多时候,上去后迅速下降,才是最明智、也最安全的做法,甚至有时候,原地逗留个几分钟,已经是极限了。
登上珠峰顶,那确实是人类意志的极限体现,但那地方,根本不是人类可以“驻留”的。我见过一些攀登者,好不容易爬上去了,想多拍几张照片,想感受一下“世界之巅”的宁静。然而,珠峰顶的条件,不允许你那么“奢侈”。
那里空气稀薄到什么程度?我这么说吧,你在平地需要深呼吸才能感到满足,在八千多米的高度,你每一次呼吸,都像是肺部在做剧烈运动,而且还做不好。大脑缺氧会让你出现幻觉,判断力直线下降,哪怕就多耽误一会儿,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失误。
而且,珠峰顶可不是什么风和日丽的好地方。那里的风速,经常是以每小时几十公里计算,有时候甚至能达到上百公里。那种风,别说拍照了,站稳都费劲。身上带的氧气瓶,在那种环境下消耗速度也会加快。你以为氧气是无限的?不是的,每少一点,你的处境就危险一分。
从很多资深的登山向导和曾经登顶者的经验来看,在珠峰顶的停留时间,绝大多数都非常短暂。通常情况下,留个十几分钟,拍几张关键的照片,然后就开始准备下撤,这已经是比较“久”的了。有的人甚至上去后,因为身体实在承受不住,或者情况突变,可能就停留几分钟,甚至不到五分钟就得赶紧下山。
想在珠峰顶像在山下一样舒舒服服地待上半小时、一小时?那纯粹是异想天开。那种极端的低温、极度的缺氧、肆虐的狂风,任何一样都能让你瞬间陷入危险。我们常说的“死亡地带”,就是指海拔八千米以上,在这个区域,人的身体是持续衰败的,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只有“坚持”和“撤退”。
在实际攀登中,我们对“在珠峰顶能呆多久”这个问题,有个非常明确的策略:尽一切可能缩短停留时间,安全下撤是第一位的。上去只是征程的一半,甚至可以说,登顶只是一个“标记”,真正的挑战,是从你踏上顶峰那一刻开始的下撤过程。
很多悲剧就发生在下撤途中,原因之一就是登顶时停留过久,消耗了过多的体能和氧气,导致下撤时力不从心。我记得有一次,有个队伍上去后,因为几个人都想在那儿“留个纪念”,多耗了点时间,结果下山的时候,其中一个队员高反加剧,幸好我们队伍的向导及时发现,才勉强救了回来。那之后,大家对这个问题就更警惕了。
氧气瓶的储备量,是决定你能否在顶峰停留的关键因素之一。登山公司一般都会根据攀登路线和队员情况,配备一定量的备用氧气。但即使如此,也不是让你随便挥霍的。在珠峰顶能呆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身上携带的氧气,以及你身体消耗氧气的速度。
你的身体素质、你是否适应了高海拔,以及你当天是否有其他状况,都会影响你对氧气的需求。所以,哪怕理论上你还有足够的氧气,但如果身体感觉不对劲,或者风刮得太猛,也得赶紧走。别想着“万一”的幸运,在那种地方,“万一”通常是灾难。
我有个同行,当年为了拍一段“全景”,在顶峰多待了大概五分钟,结果下山时,氧气指示灯已经亮红灯了。虽然最终也安全回来了,但那种惊险,让他之后每次提到“珠峰顶”都会打个寒颤。那五分钟,值得吗?他说,不值得。
在珠峰顶,一切“慢”下来的动作,都可能是危险的信号。无论是拍照、休息,还是简单的观察,一旦你感觉自己需要“慢”下来才能完成,那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开始发出警报了。这时,最聪明的选择就是立刻开始下撤。不要想着“再坚持一下”,在那种环境,任何额外的坚持,都可能是在透支你的生命线。
所以,回到“珠峰顶能呆多久”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永远是:能多快就多快。这不是鼓励大家匆忙,而是基于对那个极端环境的深刻理解。我们爬到那里,是为了完成一次挑战,而不是去那里度蜜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安全下撤,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