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哪个新股挣的多”这问题,问出来就知道是想在打新这块淘金的。老实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给个明确答案,就有点复杂了。市场瞬息万变,新股表现受太多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咱们做新股的,每天盯着申购代码、发行价、中签率,心里就跟算卦似的。以前,大家总觉得创业板新股“肉厚”,因为很多是高科技公司,一旦上市就容易被炒作,股价翻几倍是常有的事。但近几年,科创板起来了,尤其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公司,上市后表现也不输,甚至更惊人。
举个例子,前阵子那个做高端芯片封装的企业,上市没多久就连续好多天20%的涨幅,当时申购的,好多人都说简直是“躺着赚钱”。这种利润,比很多股票辛苦炒作几个月都强。但反过来,也碰到过一些,发行价定得很高,上市后涨幅一般,甚至还有破发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沪市还是深市哪个板块的新股更挣钱。
关键还是看公司本身。它的行业前景怎么样?技术壁垒够不够高?有没有独特性?管理层靠谱不靠谱?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去研究的。有时候,我们会看同花顺iFinD或者东方财富之类的数据平台,分析一下公司的募投项目、财务状况,还有行业内的可比公司情况。
科创板的设立,确实改变了新股市场的格局。它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以注册制为主”,这让很多此前受限于上市门槛的科技公司有了机会。这些公司往往研发投入大,但盈利模式可能不像传统行业那么清晰,科创板给了它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相比之下,创业板虽然也一直在鼓励创新创业,但整体的发行节奏和上市企业类型,总觉得比科创板更“杂”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创业板就没有好项目。一些优质的消费类公司,或者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后一样有不错的表现。
我记得有一年,一个做休闲食品的品牌,在创业板上市,没过多久股价就翻了好几番。这说明,不能用“科技”或者“传统”来简单区分,市场的口味很广,只要公司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在哪儿上市都能赚钱。
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视的点,就是新股上市初期的定价和限售股解禁。有些公司,上市发行价就很高,虽然有20%的涨跌幅限制,但如果遇到大盘不好,或者公司本身基本面出现问题,股价很容易就“卡住”,涨不动。这钱赚得就比较辛苦。
反过来,那些发行价合理,技术过硬,市场认同度高的公司,往往上市初期就会有比较大的爆发力。咱们打新,其实也是一种概率游戏,通过研究,希望能提高这个概率。
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新股也不是百分百稳赚不赔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好一家公司,但最终的申购结果并不理想,中签率很低。或者,申购中了,但上市后的表现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亏损。这种情况,其实也挺常见的。
所以,与其纠结“沪深哪个新股挣的多”,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上。了解发行机制,分析公司价值,判断市场趋势,这些才是长期在新股市场里生存和获利的根本。
从我们实际操作来看,打新更像是一种“价值投资”的延伸。你不是去追逐短期的热点,而是试图在公司上市的早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那些未来可能成长为“牛股”的公司。这种耐心和眼光,比所谓的“技巧”要重要得多。
当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市场上的“打新神器”或者“量化打新”策略,但这些工具的本质,还是基于对市场规律的理解和数据分析。就拿今年来说,新股发行节奏有放缓,但整体的平均收益率,我个人觉得还是保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只是,需要更精挑细选。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沪深哪个新股挣的多?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伪命题”。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新股,并通过科学的申购和持股策略,实现收益的zuida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