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情绪板”,脑子里立刻会蹦出“找几张好看的图片拼一拼”,好像是个挺虚的、挺好玩的创意游戏。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有点这种感觉。但做多了,你会发现,一个精心构筑的情绪板是什么,它承载的远不止是视觉美感,更像是项目灵魂的初探,是团队沟通的通用语言,甚至是避免后期返工的“定海神针”。说白了,它是个高度浓缩的、视觉化的项目“精神DNA”。
其实,情绪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一个客户或者团队成员想要表达的那种“感觉”,很难用文字精确描述。比如,你说想要一个“温暖而现代”的空间,这个“温暖”可以是阳光透过窗户的感觉,可以是某种材质带来的触感,也可以是某种色彩搭配营造出的氛围。这些细微的、模糊的感觉,恰恰是情绪板最擅长捕捉和传达的。它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图片、材质样本、色彩卡、甚至是文字片段。
所以,当你开始搜集素材时,我一直觉得,第一步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我想要什么‘感觉’”。这可能涉及到项目的目标受众、想要传达的情感、整体的调性等等。我经常会花不少时间去思考,这个项目最终想要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有时候,你会发现,搜集素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梳理和探索的过程。你可能原本设想的是一种风格,但在搜集过程中,偶然看到的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会突然让你思路大开,觉得“对,就是这个感觉,但这跟我想象的又不完全一样”。这种探索,是情绪板价值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大家对情绪板的理解停留在“图片集”。没错,图片是核心,但绝非全部。一个真正有用的情绪板,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色彩。我会找几张能够代表项目整体色调的图片,但更重要的是,会加入一些纯粹的色彩卡,明确项目的主色、辅助色和点缀色。这对于后续的设计和落地执行至关重要。
其次是材质。尤其是在设计领域,材质的触感和视觉质感能极大地影响最终的成品。比如,一个想要传达“自然、朴实”感觉的项目,我可能会搜集木材、粗麻布、石材的纹理图片,甚至如果可能,直接会放上真实的材质小样。这些能让“感觉”变得更加 tangible,更加真实。
再者是光影。光影是营造氛围的绝佳手段。一张照片的光线处理,比如柔和的散射光,还是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都能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我会注意搜集那些在光影运用上能引起我共鸣的图片。
最后,我还会放一些能代表项目“精神”或“生活方式”的元素。比如,如果做一个咖啡馆的情绪板,我会放上人们悠闲品咖啡的场景,或是咖啡豆的特写。这些元素虽然不直接是设计本身,但能帮助团队理解项目的“灵魂”和目标用户画像。
我记得刚开始做情绪板的时候,zuida的误区就是“求全”。感觉好像要把所有能想到的、喜欢的素材都往里塞,生怕漏掉什么。结果导致情绪板非常庞杂,反而失去了焦点,大家看了之后不知道重点在哪里,甚至会觉得“这也行,那也行”,那就等于什么都行,又什么都不行。
还有一个误区是“只图好看”。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纯粹视觉上很美的图片吸引,但仔细一想,这些图片跟项目的核心诉求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关联。比如说,要做一个科技感十足的产品,结果情绪板里全是唯美的自然风光,虽然好看,但就偏离了方向。所以,在搜集素材时,我时常会问自己:“这张图,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在为项目的哪个方面服务?”
我见过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情绪板做好了,就可以直接照着做了。其实不然。情绪板更像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一个操作手册。它为你提供的是一个“感觉”上的共识,具体的落地执行还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转化和演绎。
情绪板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甚至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甚至个人生活规划上,它都能发挥作用。例如,在产品开发初期,一个好的情绪板可以帮助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人员对产品想要传达的“感觉”和“用户体验”达成一致。它能确保大家在同一个频道上,而不是各行其道。
在品牌营销方面,情绪板是打造品牌视觉形象的关键工具。一个清晰、有力的情绪板,能帮助营销团队理解品牌的DNA,确保所有对外传达的视觉信息(广告、社交媒体内容、website设计等)都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和情感连接。
我也试过用情绪板来规划自己的个人空间,比如书房。我想要一个能让我沉浸思考、又不失活力的空间。于是我搜集了那些能够唤起我创作灵感的图片,比如梵高的星空、极简的办公桌、或是某种我喜欢的音乐专辑封面。这个过程帮助我厘清了我对这个空间的具体需求,最终实现的视觉效果也让我非常满意。
构建一个有效的情绪板是什么,我总结了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明确项目的核心目标和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是基础,没有这个,搜集到的东西都是散乱的。然后,开始广泛搜集与目标相关的视觉元素,不设限,多看多想。这个阶段,可以运用一些on-line的工具,比如Pinterest、Miro,或者干脆用PPT、InDesign来拼贴。
接下来是“筛选和提炼”。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把所有搜集到的素材放在一起,开始去粗取精。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和核心目标关联不大的,果断删除。目标是让情绪板变得简洁、有力,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有它的理由。我会反复问自己:“如果去掉这张图,会不会影响整体的感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说明这张图可能不是必需的。
最后,我会给情绪板一个“主题”或“Slogan”,用一句话概括它想要传达的整体感觉。这样,无论是在团队内部沟通,还是向客户展示时,都能快速传达情绪板的核心理念。
我发现,一个情绪板并非一成不变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者随着对项目的理解加深,情绪板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化”。最初的情绪板可能更侧重于概念和感觉的探索,到了执行阶段,可能会更加具体,比如加入一些更明确的设计元素、或是功能性的考量。
有时候,我会准备几个不同方向的情绪板,用来和客户或团队进行讨论,看看哪个方向更能引起共鸣,或者从不同的情绪板中汲取灵感,融合出一个更优的方案。这种灵活性,是情绪板作为一种沟通工具的优势所在。
我曾在一个项目中,和团队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围绕着一个“宁静与活力并存”的感觉,尝试了各种色彩、材质和场景的组合。最终形成的情绪板,既有柔和的自然光,又有跳跃的撞色,还有一些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文字。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极大程度上确保了大家对项目最终呈现效果的认知是高度一致的,避免了后期大量的方向性争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