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多少秒?”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听客户这么问,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这趟沟通十有八九得从零讲起。他们想问的,其实是快门速度,就是相机按下快门到再次准备好捕捉下一张照片之间的时间,但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
大家常说的“一拍多少秒”,很多时候指的是“快门速度”。但快门速度这东西,你也不能光看它跑得多快,还得看它开了多久。快门速度的设置,比如1/125秒、1/500秒,那说的是快门“打开”的时间。快门开得越久,进光量就越多,画面就越亮。反过来说,快门开得越快,进光量就越少,画面也就越暗,同时也更容易“冻结”运动。
所以,我们说“一拍多少秒”,其实是在问相机的“曝光时间”。但曝光时间只是决定画面亮度的因素之一,光圈大小(也就是镜头通光孔的直径)和ISO(感光度)也是关键。这三者就像一个三角,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最终照片的曝光量。
很多时候,客户拍出来的照片不是太暗就是太亮,或者运动物体模糊成一团,来问“一拍多少秒”,实际上是在问“我该怎么设置才能拍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是要他们理解三者的配合,而不是简单地调一个数值。
在实际拍摄中,什么时候会需要特别快的快门速度?运动摄影是最直接的例子。比如拍体育比赛,你要想抓住运动员奔跑中的那个瞬间,不让他们的动作因为快门速度不够快而变得模糊,那快门速度就得足够快。我记得以前拍足球比赛,要想清晰地捕捉到球员踢球时的力量感,快门速度通常会设置到1/1000秒甚至更快。那时候相机性能还没现在这么牛,高 ISO 带来的噪点也很明显,所以还得在快门速度和 ISO 之间权衡,找一个相对平衡的点。
而在拍摄需要“动感模糊”的场景时,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比如拍流水,你想拍出丝绸般的柔滑感,那快门速度就要放慢,可能需要几秒钟。这时候,除了慢快门,你还需要配合低 ISO 和小光圈,甚至用 ND 减光镜来减少进光量,否则画面会过曝。所以,你说的“一拍多少秒”,到底是要“定格”还是“虚化”,这完全是两回事。
我自己遇到过最尴尬的情况,是在一个光线很暗的室内拍摄,要求客户手持稳定,并且需要背景虚化。我当时想用比较大的光圈来获得背景虚化,结果快门速度就得放慢。快门一慢,手稍微抖一下,整个画面都毁了。那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得告诉客户,他们其实需要一个三脚架,或者得稍微提高 ISO。但客户可能觉得,“我手里有相机,凭什么不能直接拍?” 这也是一个沟通上的挑战。
我们聊“一拍多少秒”,也要看具体是什么类型的照片。如果是拍人像,大多数时候,1/125秒到1/250秒就已经足够稳定,除非拍摄对象在快速移动,或者你追求的是某种特殊的动态效果。但如果拍的是风景,尤其是那种需要极长曝光的星轨照片,那“秒”就变得非常漫长了,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一拍”。
还有一个我经常碰到的场景,就是在拍视频的时候。视频的帧率(每秒传输的帧数)决定了它的“快门速度”。比如标准的 24fps 电影感,意味着每秒有 24 帧画面。虽然这不是直接的“拍照”概念,但对于理解“一拍”这个时间单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画面动态,是有共通之处的。如果想让视频运动看起来更平滑,你可能需要更高的帧率;如果想让视频有那种“电影感”的拖影,那可能就需要调整视频拍摄的“快门角度”,这和拍照的快门速度是密切相关的。
有时候,即使你设置好了快门、光圈、ISO,拍出来的照片还是和预想的有差距。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曝光补偿”。比如说,你觉得照片整体偏暗了,就可以在相机上设置一个正的曝光补偿,比如 +0.3 或 +0.7 EV。这个操作,相当于在告诉相机:“你觉得这个曝光是准确的,但我想要更亮一点。” 相机会根据你的指令,相应地调整快门速度、光圈或者 ISO。所以,即使你已经设定了“一拍多少秒”,这个“秒”也可能被曝光补偿进行微调。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光线复杂的海边拍摄,天空很亮,但人物脸部处于阴影里。我当时设置了比较快的快门速度来保证天空的亮度,结果人脸曝光不足。这时候,我就用了曝光补偿,稍微提高了整体亮度,让人物的脸部也能看清楚。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导致天空的某些细节丢失,所以这是一个权衡和选择的过程。
随着相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 ISO 降噪能力的提升,现在很多相机在高 ISO 下也能拍出相对干净的画面。这意味着,在弱光环境下,我们可以用更高的 ISO 来配合更快的快门速度,从而减少手持拍摄时的模糊。以前,高 ISO 简直是洪水猛兽,现在则成了很多时候的救命稻草。这极大地增加了我们“一拍多少秒”的选择自由度。
想想那些老式胶片相机,高 ISO 胶片选择本来就少,而且价格昂贵。数码相机在这方面,确实是给摄影师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现在再问“一拍多少秒”,答案会比以前更丰富,也更能根据具体场景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