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当年那个风光无限的中兴,怎么会突然走到那一步?“挺而走险”,这词用得很有意思,好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我觉得,这背后可能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决策,在层层累积下,最终形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说实话,在通信设备这个圈子里干了这么久,回头看,很多东西都有迹可循。中兴当年作为国内的领头羊,尤其是在3G、4G时代,可以说是乘着时代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那时候,我们做项目,大家都知道,能拿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者跟它们合作,那是顶级的待遇。但与此同时,国内的产业也在奋力追赶,这本身就是一种张力。
想想看,我们当时在一些关键元器件、核心算法上,确实存在依赖。这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意义的行业里,是个天然的软肋。但这种依赖,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技术积累、生态建设的结果。要打破这种局面,谈何容易?光是研发投入,就得是天文数字,而且还得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某个大型项目配套,需要一套特定的芯片解决方案。当时我们能想到的最优方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家国外供应商。即使我们内部团队已经非常优秀,但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自主地复现或超越对方的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种现实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选择,是选择一条相对平稳但受制于人的道路,还是选择一条艰难但掌握主动权的道路?
再往前追溯,国际贸易环境、地缘政治的变化,对我们这些做高科技制造的企业影响太大了。不是我们想“挺而走险”,有时候是别人逼着你不得不去“走”。当外部的规则 suddenly 改变,你原有的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可能一夜之间就崩塌了。
我亲眼见过一些企业,因为一点点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整个生产线就得停摆,或者必须花巨大的代价去重新寻找替代方案。这种“被动”的局面,不是企业自己愿意看到的。中兴当年遇到的情况,可能就是这种“被动”被放大到了极致。当一些关键的供应链环节,或者说核心的技术支持,突然被切断,你还能怎么办?
我记得当时接触过一些在设备研发一线的朋友,他们谈起那种压力,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大家都在拼命地想办法,寻找各种技术路径,绕开那些禁令。但很多时候,技术上的突破,不是靠“赶鸭子上架”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时间,需要系统的投入,更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的环境。
“走出去”,这句话当年听着多么振奋人心。我们努力地参与国际竞争,希望把中国的品牌推向世界。这本身没错,也是任何一个有志向的企业都会去做的。我们在海外市场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赢得了很多客户的信任。
但“走出去”也意味着,你必须遵守人家的规则,融入人家的生态。一旦这个生态中的某些关键环节,比如涉及合规性审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幺蛾子”,你就会发现自己 estaba en una posición muy delicada。我之所以说“挺而走险”,可能就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在追求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某些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或者说,低估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烈度。
这种“低估”,不是说企业领导者不专业,而是因为在正常的商业环境下,大家都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规则来运转。突然之间,规则被改变了,而你的业务模式,你的技术储备,在那个时刻,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种剧变。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艘船,航行在平静的海洋上,突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而你船上的设备,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种极端情况。
事后复盘,很多人会提到合规性问题。这当然是绕不开的。但我觉得,合规性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在走向国际化的早期阶段,理解和实践上可能确实存在一些盲点。
我们更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市场规则下运作,对国际上那些复杂的、有时甚至显得有些“霸道”的合规要求,认识可能不够深刻,或者说,在执行层面,没有达到对方的标准。这不仅仅是法律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包括销售、技术、人力资源等等。
举个例子,我们和一些国外公司合作,会发现他们对数据安全、出口管制这些方面的要求,细致到令人发指。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流程和审计。而我们当时,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把产品做好,如何赢得客户。这种“侧重点”的不同,最终会酿成大祸。
所以,我认为中兴当年“挺而走险”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复杂国际规则的认知不足,以及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未能及时调整内部管理和技术策略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在多种压力叠加下,一个企业在艰难探索中的一次代价惨重的经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