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嘛,谁都希望绿油油一片,结果呢?不少时候,账面一看,嚯!红得刺眼。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这个问题,问出来就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运气不好”那么简单。
最直观的,当然是市场本身的波动。咱在 A 股待久了,都知道那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说得太轻巧了,其实市场的波动,有时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前些年大家都看好的某个行业,因为政策突然调整,或者技术路线被颠覆,一夜之间就变了天。你手里那些原本稳稳当当的股票,可能立刻就趴下了。我记得有个朋友,投了当时大热的新能源概念,抓着几个龙头企业,觉得稳赚不赔。结果呢?某项关键技术突破了,或者原材料成本突然飙升,之前估值吹得再高,也挡不住现实的冲击,他的账户立马就绿了,而且是深绿。
这种市场波动,有时候不是你研究得不够深入,也不是你选股有问题,纯粹就是宏观环境变了。国际局势紧张,大宗商品价格异动,或者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这些都会传导到股市,债券,甚至外汇市场。你可能买的明明是防御性资产,比如公用事业类股票,但如果整个经济预期悲观,大家一窝蜂地撤离风险资产,连这些“安全边际”也会受到冲击。
所以,当问到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首先要审视的,就是你所处的那个市场环境,它有没有经历什么剧烈的、你可能没预料到的变化。这就像海上的船,天气好时一帆风顺,可一旦遇到风浪,再好的船也得颠簸。
除了宏观市场,更具体到我们自己操作层面的,就是选项目、选标的这件事。这里面的“坑”,简直是防不胜防。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表面的数据或者短期的业绩“迷惑”。比如,看到一家公司连续几年营收增长很快,净利润也一路攀升,就觉得这肯定是未来的明星。但很多时候,这种高增长可能是靠激进的财务手段,或者是行业景气度短暂的红利。一旦行业周期回落,或者公司的财务“游戏”玩不下去了,业绩就可能断崖式下跌。我曾经有个案例,投了一个消费品公司,它的产品确实不错,市场也挺好,但后来发现,它为了维持增长,大量地赊销给经销商,导致应收账款飙升,还用这种方式冲抵了部分成本。等到经销商资金链紧张,或者市场竞争加剧,这些应收账款就成了坏账,公司利润瞬间蒸发,股价也跟着跌停。
还有就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理解不够透彻。以为自己研究了公司的财报、分析了行业,就万事大吉了。但很多时候,真正决定公司命运的,是一些你看不到的、或者不容易量化的东西,比如公司的治理结构、核心团队的稳定性、或者潜在的法律风险。我记得有个朋友,投了一个科技初创企业,他们技术确实领先,产品也很有想象空间。但后来发现,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间因为股权分配问题闹翻了,内斗不断,直接导致公司研发停滞,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走。这种内部问题,如果你不是深度参与,或者没有内部消息,真的很难提前发现。
所以,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在“选”这个环节出了问题。选错了标的,再好的市场也挽救不了你的账面。
这点,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多少次,我们因为心存侥幸,或者对风险过于轻视,把原本可能 kecil 的亏损,变成了无法挽回的大败局。
比如,重仓持有某个单一品种。本来可能你对这个品种很看好,但市场的风云变幻,谁也不能保证它永远向上。一旦这个品种出了问题,你的整个投资组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我有个客户,当时把大部分资金都投在了一支他认为“万无一失”的债券上,结果因为该国的主权评级被下调,这支债券的价格直接跌了很多,他的损失非常惨重。如果他做了分散投资,比如一部分投股票,一部分投债券,再配置一点其他资产,即使这支债券跌了,整体的亏损也不会这么大。
还有就是止损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眼看着账户里亏损一点点扩大,总想着“等它涨回来”。结果呢?往往是越等越亏,直到亏损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我见过不少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设置止损,让原本几个点的亏损,最后变成了几十个点的“伤疤”。当然,止损也不是简单地设一个固定的百分比,而是要结合你对市场的判断和对标的本身的理解来设定一个“心理防线”。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风险管理不到位,就像一艘船没有救生圈,一旦遇到风浪,就很容易沉没。这是硬道理,谁也绕不过去。
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多普通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最难克服的。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情绪高涨, FOMO(害怕错过)心理作祟,恨不得把所有钱都投进去;市场不好的时候,又恐慌不已,赶紧割肉离场,生怕损失更多。
我亲眼见过,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投资人,因为某次大跌,心理防线崩溃,一下子把手里很多优质的低估资产都卖了,结果没多久这些资产就开始反弹,他彻底错过了那一波。反过来,市场情绪狂热的时候,他却因为“谨慎”反而错过了很多机会。后来他反思,就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控制住,被市场的“噪音”干扰了。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没有做出理性的决策,而是被贪婪、恐惧、懊悔这些情绪左右了。而真正能做好投资的人,都是能战胜自己内心的人。
不得不提的,还有信息不对称和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往往比机构要慢半拍,而且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参差不齐。你看到的“利好”消息,可能已经是机构出货的信号了。而我们很多时候,会陷入“确认偏误”,就是只关注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不支持的。比如,你觉得某只股票会涨,你就会去找各种理由证明它会涨,而不会去深入分析它可能下跌的风险。
我接触过不少朋友,他们投资的逻辑其实挺模糊的,就是听别人说“好”,或者看到某个概念火,就跟风买进。这种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投资,最终 为什么投资收益为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很多时候,看到投资收益为负,也不一定代表你的策略就完全错了,尤其是在短期内。我们常常听到“时间是最好的朋友”,但真正能做到“与时间做朋友”的人,却不多。很多人对短期波动过于敏感,无法坚持自己的长期投资计划。比如,你本来计划长期持有某支股票,但中间遇到几个月的下跌,就忍不住卖掉了,结果错过了它后面的大幅上涨。
有时候,坚持你的基本面研究,相信你的价值判断,给它足够的时间去发酵,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盲目持有,而是说,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要给自己和标的留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空间。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短期的负收益等同于失败,关键是要看这个负收益背后的原因,以及你是否还能从中吸取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