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维”这词儿,最近在咱们这行里出现的频率挺高。有时候听别人说,感觉挺玄乎,好像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自己琢磨和实践下来,这东西没那么简单,也远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秘籍。今天就随便聊聊,把我的那些真实感受和踩过的坑,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我们先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降维打击”聊起。这个词儿最早可能是在科幻作品里听说的,意思就是把高维度的信息压缩到低维度,让低维度无法理解和应对。用到商业上,大概就是某个公司带着颠覆性的技术、商业模式或者资源,一下子就能把那些还在低维打拼的对手挤出市场。想想当年智能手机怎么把功能机扫出去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像你跟一个只能看到黑白电视的人,讲色彩饱和度、讲屏幕分辨率一样,对方根本没概念,也根本没法跟你比。所以,“降维打击”说到底,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竞争优势,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碾压低维度的对手。
那“升维”反过来,不就是要把自己从低维度提升到高维度吗?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让人头疼的。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可能被卡在某个维度里,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突破。
很多人对升维的理解,可能就是“再多做一点”、“再创新一点”。比如,一个做传统零售的公司,看到线上火爆,就也开个网店,搞搞直播。理论上,这好像是把业务从线下“维度”拓展到了线上“维度”,算是升了维吧?我刚开始也这么想。
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发现,这更像是“横向拓展”,而不是“纵向提升”。你只是把原有的那一套搬到了另一个平台,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够让你在更高维度上碾压对手的能力。就像你只把黑白电视搬到网上卖,并没有让它变成彩色电视。
真正的什么是升维,在我看来,更像是在你的底层逻辑、核心能力、甚至是你的认知层面,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这需要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掌握别人没有的技术,构建别人无法模仿的壁垒。
举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我们公司早期,算是给客户提供一些技术服务。业务模式很清晰,就是接项目,给钱,交付。这算是我们当时的“低维度”生存状态吧。我们技术能力还可以,客户也认可,但总感觉天花板很明显,利润空间也受制于人力成本。
后来,我们就想着要“升维”。有段时间,我们尝试把这些服务包装成一个SaaS产品。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一对一服务的束缚,实现规模化。结果呢?产品做出来了,但用户反馈不温不火。我们发现,仅仅把服务产品化,并不能触及到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也无法形成护城河。
我们当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工具,他们还需要围绕这个工具形成的一套解决方案,甚至是一种工作流程的重塑。我们只是给了工具,但没给“操作系统”。
后来,我们开始反思,真正的升维,可能不是把单点服务产品化,而是要从服务到构建一个围绕用户需求的“生态”。这意味着,我们要思考用户在整个工作流程中,还需要哪些配套的服务、数据、甚至社群支持。这需要你对用户场景的理解,从“提供工具”提升到“赋能整个流程”。
在实操中,很多人容易陷入“低维陷阱”,就是总用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或者试图去实现所谓的“升级”。例如,一个内容平台,发现用户活跃度下降,第一反应可能是“多搞点活动”、“多发点大V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原有维度上的修修补补,很难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而真正的升维,需要你跳出这个平台本身,去观察用户行为的整体变化,去理解技术发展的脉络,去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需求和新的交互方式。可能你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海量的内容,而是在特定场景下的高效信息获取和社交连接。
对我来说,什么是升维,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那条“向上”的通道。这条通道可能是一项未被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可能是一种新的组织协同方式,也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用户价值挖掘。关键在于,你有能力去识别它,并且敢于去投入资源,去构建它。
当然,升维的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对某个新兴的AI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升维点”。我们投入了不少人力和资金去做研究和原型开发。结果呢?技术成熟度不够,市场接受度也迟迟没有上来,最后项目不得不搁置。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升维需要精准的判断力。不是任何看起来“新”的技术或模式都值得去押注。你需要有足够强的行业洞察力,去评估这个“新维度”的真实潜力和风险。这中间的“认知差”很大,谁能更早、更准地抓住那个核心点,谁就可能实现跨越。
很多时候,什么是升维,比拼的就是这种“认知差”。你比对手更早一步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并且有魄力去抢占那个高地。
现在回头看,升维这个词,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持续进化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维度,同时又要保持对更高维度的敏感和探索。这可能是一场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一旦成功,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