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电 逆周期”这说法,估计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在电网喊缺电,或者煤价涨得离谱的时候,总有人拿出来说事。我在这行干久了,也经常琢磨这背后的逻辑。说实话,有时候看数据,看政策,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感觉挺微妙的。简单粗暴地说“电厂就是得逆着周期来”,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具体怎么个“逆”法,为什么这么“逆”,里面门道可多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首先得明白,电网运行的核心任务是“保供”。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比如严寒酷暑,或者能源供应紧张的时候,电网压力那叫一个大。这时候,你指望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稳定输出,有时候确实靠不住。风不吹,光不照,你说怎么办?那这时候,传统的火电,特别是那些还能稳定燃烧的煤电、气电,就成了压舱石。它们的好处就是“随叫随到”,只要有燃料,就能稳定地发很多电。从这个角度看,即使煤价高得吓人,电网还是得想办法让这些电厂开起来,这是“保底”的要求。
所以,当整个经济周期下行,大家都在喊“需求不足”的时候,反而是火电需要“逆周期”启动。因为其他电源受限于自然条件,或者受到检修、燃料供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是“能发多少算多少”。而火电,特别是大型的、高效的煤电机组,它有巨大的装机容量,只要政策允许,燃料供应能跟上,它就能提供非常稳定、大量的电量。这时候,即使发电成本高,比如煤价飞涨,但为了保障全国的电力供应不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火电就必须顶上去。这是一种为了稳定而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是“托底”的责任。
我记得前些年,有个地方供暖季,天然气价格一路飙升,很多燃气电厂都快发不起了。但为了保证居民供暖和城市基本用电,这些电厂还得咬牙坚持,这不就是典型的“逆周期”操作吗?电价可能还没涨到位,成本已经高得不行,但你必须得开。这种状态,对电厂来说,利润是很薄的,甚至可能亏损,但却是电网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
说到煤价,这更是影响火电“逆周期”操作的关键变量。大家都知道,煤炭是火电的命脉。当经济过热,工业需求旺盛时,煤炭价格会跟着涨;当经济下行,需求疲软时,煤价又会跌。但火电的“逆周期”操作,有时候恰恰发生在煤价居高不下的时期。这听起来很反常,为什么经济不好,大家都不怎么用电了,但煤电却要逆着市场逻辑,在高煤价下硬撑?
原因在于,电力供应的可替代性。在经济下行期,新能源的占比可能在提高,但如果新能源发电量不稳定,或者无法满足高峰负荷需求,火电就成了“兜底”的力量。即使煤价很高,如果其他能源(比如高价的天然气)也无法稳定供应,那么即使亏本,火电厂也可能要根据调度指令继续运行。这是一种“保供”的优先级的体现。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成本传导”的问题。虽然我说的“逆周期”很多时候是指火电在电网最需要的时候,即便亏损也要顶上去,但长期来看,这种成本是需要有机制来补偿的。一些地方会实行“煤电联动”或者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电价跟随燃料成本波动,但这个传导机制往往是滞后的,或者存在上限。所以,在煤价快速上涨的“逆周期”时期,火电的“经济性”考量就变得非常复杂,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少发”的问题。
现在新能源发展很快,很多人觉得火电会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火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还在不断演变。尤其是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提高,火电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灵活性”,就是火电机组能够快速地增减负荷,或者启停,来配合新能源的波动。这时候,火电就不是在“逆周期”发电,而是在“配合周期”进行调节。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新能源出力非常低迷的时候,比如长期的静风期或者阴雨天,火电就必须承担起“基荷”的责任,也就是提供稳定的基础电力。这种时候,即使整体电力需求并不旺盛,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火电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水平。这又回到了“为什么火电 逆周期”的讨论上。不是说火电一定要跟着经济周期反着来,而是说在电力系统需要它的时候,它必须能够站出来,不受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在转型期,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但其固有的波动性导致火电的“兜底”和“补偿”功能反而更加凸显。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就是对一台老旧的燃煤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改造的目标是让它能在短时间内从满负荷降到最低负荷,甚至停机再快速启动。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它能更好地配合风电和光伏的波动。以前,火电就是个“傻大黑粗”的基荷电源,现在得变得“小鸟依人”一样,跟着新能源的节奏走。这种改造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能源时代,火电并非被完全取代,而是角色的转变,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它的“兜底”功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一种“逆周期”的体现。
“为什么火电 逆周期”这个问题的核心,在我看来,是一种“保供”与“保价”之间的博弈。当电力供不应求时,首要任务是“保供”,这时候,即使煤价高企,火电也得开。反之,当电力供应充足,市场竞争激烈时,电厂自然会考虑“保价”,也就是在煤价低位时多发,在煤价高位时少发。但电网的调度往往是不以火电厂的“保价”逻辑为转移的。
尤其是在冬季采暖季,或者夏季高峰期,即使经济整体表现一般,但由于用电负荷集中,电力需求依然非常紧张。这时候,火电承担的是一个“稳定器”的角色。如果一个地方的火电都因为成本高而减发,那么整个区域的电力供应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即使煤价涨得再厉害,只要电网调度指令下来,火电就得执行,这种执行本身就是一种“逆周期”的表现,是一种对整体电力稳定性的责任。
我记得有个案例,某个省份在冬季出现极寒天气,用电负荷远超预期,而同期,煤炭价格正处于高位。当时,很多燃煤电厂的利润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甚至亏损。但是,电网调度部门发出了强化供电的指令,要求所有具备条件的火电机组尽可能满负荷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电厂即便知道要亏钱,也必须服从调度,全力保障供应。这种行为,完全符合“为什么火电 逆周期”的描述,即在市场普遍看淡,成本高企的时候,为保障民生和经济运行而被迫加大发电量。
总而言之,当我们谈论“为什么火电 逆周期”时,其实是在讨论火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战略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利润的市场主体,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火电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复杂。它需要具备灵活性以配合新能源,但同时,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它又必须承担起“兜底”的责任,即使这意味着在成本高企时也要逆势而为。
这种“逆周期”行为,并非是电厂主动选择的经济行为,更多是电力系统“保供”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面前,经济性有时需要让位于稳定性。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火电有时会在煤价高企、需求不旺的时候,依然保持较高的发电量。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选择,也是火电在当前能源转型背景下,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的深刻体现。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