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为什么英国退欧,这可真是个大哉问,当年我们业内也算是议论纷纷,各有说法。现在回过头看,很多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的理由,现在看来又多了几分复杂和无奈。尤其是做实际业务的,感受更直接,那些宏大的政治口号背后,往往是实实在在的订单波动,是供应链的调整,甚至是人才的流动。
最初,支持退欧的理由听起来挺有吸引力:重掌边境,摆脱欧盟的繁文缛节,自己制定贸易协定,把省下来的欧盟会费用到国内。我记得当时有个客户,做的是精密仪器配件出口,就特别希望摆脱欧盟某些标准化要求,认为这样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国际市场。他还算过一笔账,说每年能省下不少钱,用于研发和市场拓展。这逻辑在纸面上看,确实很动人。
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代理一家英国的食品出口商,他们过去很顺畅地将产品卖到欧盟各国,只要符合欧盟标准,就是一张“通行证”。退欧之后,海关检查、关税、新的认证要求,这些“非关税壁垒”一下子冒出来,让他们的物流成本和时间都大幅增加。过去一天就能送达的货,现在可能要一周,而且中间环节多了很多不确定性。
还有一点,就是“收回主权”这个概念。很多人觉得英国能自己说了算,不受布鲁塞尔的约束。但实际上,很多国际规则是相辅相成的,你退出了一个大体系,就得去适应其他的体系,或者自己去建立一套新的规则。这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我们当时有个项目,就是帮助一家科技公司拓展欧洲市场,退欧前,他们觉得在欧盟内部的市场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关于和欧盟之外的国家签订贸易协定,这是退欧支持者描绘的另一幅美好蓝图。理论上,英国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量身定制与任何国家的贸易协议,不受欧盟的整体框架限制。我们确实看到英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包括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达成了新的贸易协议。从新闻报道上看,这些协议似乎都预示着更广阔的市场准入和更优惠的关税。
然而,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这些新协议的实际效益,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弥补与欧盟贸易摩擦造成的损失。比如,欧盟是我们重要的市场,那里有成熟的消费者群体,有便利的物流网络。即使我们与第三国签了协议,但如果与欧盟的贸易变得更困难,很多企业就会面临艰难的选择。我记得一家做时尚服饰的英国零售商,他们大部分的原材料来自亚洲,但最终的销售市场是欧洲大陆。退欧后,供应链成本的上升,让他们一度考虑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欧洲大陆。
更何况,很多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背后是漫长而复杂的谈判,需要克服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障碍。而且,即使签了协议,具体执行起来也可能因为标准不匹配、认证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实际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不如预期那么高。我们经常听到客户抱怨,“有了协议,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麻烦”。
“控制移民”也是当初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不少人认为,欧盟成员国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在英国工作和生活,这导致了英国的劳动力市场承受压力,也影响了公共服务。所以,限制非英国公民在英国的工作权利,提高进入门槛,就被视为退欧的直接好处之一。
但对于很多依赖国际人才的行业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们公司就有好几位来自欧盟国家的优秀工程师,他们因为新的签证和工作许可要求,在续签或引进新成员时遇到了不少麻烦。有一位项目经理,他的家属需要签证,整个过程耗时漫长,而且要求非常严格,这让他一度考虑回原籍国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长远来看,人才的自由流动对于创新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吸引力下降,或者引进人才的门槛过高时,资金和技术很可能也会随之流失。这不仅仅是“工人”的问题,更是“大脑”的问题。许多英国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都高度依赖欧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退欧后,这种合作的便利性大大降低,对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我接触的几家初创科技公司,都表示在人才招聘和国际合作方面,面临比退欧前更大的挑战。
说到底,为什么英国退欧,很多时候是一种对“主权”的重新定义和追求。英国人希望独立自主,能够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来制定政策,而不是受制于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从这个角度看,退欧是一种政治选择,一种对国家身份的再确认。
但政治选择的背后,总要有经济和社会成本的支撑。当年,支持退欧的人可能更多地看到了“自主”带来的好处,而低估了融入一个大型经济体所带来的便利和益处。就像你决定不再和某个大俱乐部合作,自己单干,固然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但你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资源、平台和影响力。你得重新去搭建,去争取,而且很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回头看,为什么英国退欧,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像英国的天气一样,复杂多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它牵扯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从业者来说,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摸索前行,尽量减少损失,抓住可能的机会。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初那些简单化的论调,在现实面前,显得过于苍白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