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起,铋价这东西,怎么老是往下掉,而且掉得还挺让人看不懂。不是说铋挺稀有的嘛?怎么会这样?其实,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光是供需那么简单,里面涉及的门道,我做这行也有些年头了,遇到的坑不少,今天就随便聊聊,希望能给大家伙儿点思路。
很多人一听铋,就想到它那点独特性能,比如在半导体、医药、甚至化妆品里有应用。确实,这些领域的需求一直都在,而且很多时候看起来还挺稳定。比如说,电子产品里的焊料,医药里的铋剂,这些都是些刚需。我记得前几年,有家做电子元件的公司,因为环保压力,他们用的含铅焊料需要替换,大家就盯上了铋基焊料,那时候铋价确实涨了一阵子。那时候感觉,这铋是不是要飞天了?
但是,这种“稳定”需求,有时候会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拿医药行业来说,虽然铋剂还在用,但新药的研发也在不断进步,很多时候,一些传统药物的市场份额会被更新、更有效的药物挤占。你不能只看需求总量,还得看它在整体市场里的占比,以及有没有被替代的风险。我们之前也评估过,有些铋的终端应用,虽然量不大,但利润率还不错,一旦有替代品出来,价格体系就会动摇。
而且,大家对铋的认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一些老的应用上。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应用场景也在冒出来,但这些新的应用,能不能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消化掉那些老应用下降的量,这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新的增长点上来得不够快,或者规模不够大,那整体的需求面支撑力就会减弱,价格自然就没底气往上走了。
供给这边,情况也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很多人以为铋是个稀有金属,产量就该很低,价格就该坚挺。但事实是,铋绝大多数都是铅、铜等金属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只要这些主金属的产量还在,铋的供给就不会断。就算铅、铜的价格不好,只要生产还在继续,铋就源源不断地出来。
更关键的是,这些副产品铋的回收和提炼技术。早些年,很多企业可能不太重视副产品铋的回收,或者技术不过关,导致一部分铋就浪费了。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金属价格的波动,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把能回收的都回收,能提炼的都提炼。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市场上的供给量。我接触过一些冶炼厂,他们自己也说,以前不怎么算账的副产品铋,现在也成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随着技术升级,提炼出来的铋品位也越来越高,纯度也不错。
还有,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对供给有影响。一些主要的铋生产国,它们的政策调整、国内经济状况,甚至突发的自然灾害,都可能影响到铋的实际出口量。有时候,国内市场价格低迷,但国际市场上有人愿意高价买,那一部分供给就流出去了,反而支撑了国内的价格。反之,一旦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或者某个大矿突然增产,那对国内价格的压力就会更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买铋精矿,明明国内价格不高,但因为国外某个大矿的产量大幅增加,结果国际市场的报价也跟着跌了一大截,那段时间国内的铋价跟着也受了不少影响。
光看供需,有时候是抓不住铋价波动的全貌的。大家也要知道,金属价格,尤其是那些相对小众的金属,它们往往也带有一些金融属性。尤其是在一些不确定的经济时期,大宗商品有时候会成为避险资产,或者被用来对冲通胀。铋虽然不是黄金白银,但在某些时期,也会受到这种宏观情绪的影响。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环境一直不算太平。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等等,这些因素都让一些投资者转向了相对稳定的资产,或者干脆就是避险情绪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整体波动。铋,作为一种非必需品,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那些非核心的应用,比如某些特种合金或者高端电子元件,需求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而且,很多时候,大宗商品的定价,也不是纯粹基于供需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期货市场的波动,都会对现货价格产生连锁反应。我看到过一些报告,分析铋价的走势,常常会提到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全球GDP增长预期、通货膨胀率,甚至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这些都说明,铋价的下降,很多时候是整个大宗商品市场调整的一个缩影,而不是铋本身出了什么致命的问题。
我经常跟同行交流,大家有个共识:信息差在金属贸易里是个很要命的东西。对于铋这种产品,很多人可能信息渠道不畅通,或者对某些细分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就容易导致判断失误,高位接盘,或者低位出货。
打个比方,有家下游厂商,他可能只知道某个领域对铋有需求,但不知道这个需求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是多少,也不知道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材料。如果他盲目囤积,或者提前签订了高价合同,等市场风向一变,他手里积压的库存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反过来,如果某个供应商,他只看到铋下游需求的一个小缺口,就以为能凭此把价格推上去,那也很容易失败。
我们自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因为一个新应用的出现,我们认为铋价会有个较大的支撑,就提前锁定了不少货源。结果呢?这个新应用的市场推广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而且恰逢主产区集中出货,价格一下子就跌到了成本线附近。那次亏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更要评估“最坏的情况”。现在的市场,信息流动太快了,想靠信息差去套利,难度越来越大,而且风险很高。所以,当铋价格下降的时候,往往也是信息更透明、套利空间被压缩的时候。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生产成本。虽然铋是副产品,但提炼和精炼过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能源、人工、环保处理等等。而且,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这些成本只会不断上升,而不是下降。
如果铋的价格跌破了多数生产商的现金成本,那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了保证主金属的生产,或者为了把副产品处理掉,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亏本出铋。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会加剧价格下跌,但长期来看,也会迫使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减少副产品铋的产出,从而为价格反弹积攒一些基础。
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些小型冶炼厂,他们受资金和技术限制,提炼铋的成本本来就比较高。一旦市场价格跌下来,他们很快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而那些规模大、技术先进、成本控制好的企业,即使在价格低迷期,也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甚至还能伺机抄底。
总而言之,铋价格的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的不确定性、供给的增加、宏观经济的影响,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生产成本的压力,这些都让铋价的走势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的现象。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