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股权代持协议,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个简单的“找个人帮忙持股”的文件。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的东西,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容易踩坑。我接触过不少案例,有成功的,也有搞得一团糟的,今天就随便聊聊,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最早为什么会出现股权代持?说到底,还是很多时候,公司创始团队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直接露面持有股权,比如规避一些行业监管,或者就是纯粹的“避嫌”,再或者,早年有些股权激励,直接发给个人在法律上不方便操作,就得找个“白手套”。
那时候,可能大家对法律法规没现在这么敏感,觉得找个信得过的亲戚朋友,签个协议,把股份挂在他名下,那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其实埋下了不少隐患。你想,亲戚朋友关系再好,涉及到真金白银,涉及到公司控制权,很多时候就变味了。
我记得有个朋友,公司刚起步,他有个好哥们,特别讲义气,就把股份挂在他名下了。后来公司发展起来了,估值也高了,这哥们一看,自己手里这部分股份,价值不菲啊,就开始有点小心思了。虽然最终没走到撕破脸的地步,但过程中的不愉快,让他觉得,这种“信任”真的太脆弱了。
真正让大家头疼的,往往是股权代持协议本身。很多人觉得,只要把“谁代持谁的股份,代持多少,代持期间的收益怎么分”写清楚就行了。但实际操作中,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公司增资扩股怎么办? 如果公司发展需要引入新的投资,而代持人又不方便拿出一笔钱来参与增资,那这部分新增的股权,是以谁的名义去投?代持人是不是有权决定不投?如果投了,这部分股权的权属又怎么界定?协议里没写清楚,那真是扯皮的开始。
还有, 代持人的配偶权利问题 。一旦代持人结婚,这部分股权在法律上很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你以为是你的股份,结果他老婆突然冒出来,说这部分也算她名下,你想想什么感觉。这种情况,协议里必须要有相应的安排,比如代持人承诺不将其代持的股权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或者需要其配偶出具同意函等等,但这事儿操作起来,又涉及到一个“合法性”和“可执行性”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就能搞定的。
说实话,股权代持这事儿,虽然大家都在用,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规避”或者说“变通”。国家对于股东身份的规定,并不是摆设。一旦涉及到公司上市、股权转让、股东诉讼,或者说,代持人那边出了什么法律问题,比如欠债被追究,这代持的股权,能不能安然无恙地回到你手里,那真是未知数。
我见过一个案例,代持人因为生意上的事情,被卷入了一场官司,对方律师为了搜集证据,直接申请冻结了代持人名下的所有资产,包括那部分代持的股权。虽然最终证明了是你的,但中间折腾的过程,还有可能因此产生的额外法律成本,都够喝一壶的。
所以,对于股权代持协议,我的看法是,能不代持,尽量就不代持。如果确实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必须代持,那协议就得写得极其细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代持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离婚、犯罪,以及公司股权变动等,都考虑进去。
具体到协议本身,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得明确说清楚,谁是实际出资人(你),谁是名义股东(代持人),以及代持的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这点是最基础的,但也不能马虎。
代持期间,公司的分红、表决权怎么行使?这些收益是不是都归实际出资人?公司重大决策,代持人是不是必须按照实际出资人的意思行使表决权?这些都要写清楚,并且最好能约定,代持人不得擅自处分代持的股权。
这是重中之重。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实际出资人可以要求代持人将股权转回?转回的条件是什么?价格怎么算?如果代持人要退出,或者他本人有股权变动的需求,怎么处理?如果公司要并购,这部分股权怎么算?这些机制一定要设计得非常清晰。
如果因为代持人的原因导致股权被冻结、查封,或者因为代持人信息披露不实等情况,造成实际出资人的损失,代持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赔偿范围是多少?这些也是必须写进去的,而且要明确,代持人的违约行为,不影响实际出资人追回自己的股权。
我还见过一种情况,代持人自己也持有公司部分股权,这样一来,在表决权行使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冲突。协议里得明确,当他拥有个人股权和代持股权的投票权发生冲突时,应该以哪种为准,或者说,他个人的投票权不得影响到代持股份的正常行使。
现在很多人在做股权安排的时候,更倾向于“明股实债”或者其他一些更稳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进行股权代持。比如,可以通过借款协议、投资顾问协议等方式,规避直接代持的风险。
我有一个客户,他当时是想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给核心员工一些股份,但又不想直接授予,担心员工管理不好。我们最后没用代持,而是设计了一个“期权计划”,并且通过一份详细的《股权激励协议》,明确了员工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以一个固定的价格buy公司股权。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代持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又达到了激励员工的目的。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更符合现行法律框架,也更清晰。
说到底,股权代持协议,它更像是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产物。在很多场景下,它可能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如果你真的需要使用它,请务必找专业人士,把协议的每一个细节都抠清楚,别等到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