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一下子接触到更多的自由和零花钱,就开始琢磨着“理财”这回事。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财”只是跟着潮流,对这个概念一知半解。听到“投资”、“收益”、“复利”这些词就头大,或者一上来就想着一夜暴富,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我接触过的不少学生,一拿到生活费,脑子里想的不是怎么规划,而是怎么把它“钱生钱”。什么支付宝的余额宝、零钱通,或者一些看起来收益很高的“小项目”,但他们都没仔细想过,自己的本金有多少,能承受多大的风险。大学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而不是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收益。
在我看来,大学生理财的起点,是学会“记账”和“预算”。这听起来很老套,但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以前也觉得麻烦,但试着用一些记账App,比如随手记、挖财之类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收入支出记录,也能让你清楚地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是零食饮料占了太多?还是社交娱乐的开销过大?等你知道钱的流向,才能谈得上“节流”。
有了对支出情况的了解,接下来就是“预算”。每个月的生活费、学费、可能的兼职收入,大致做个规划。比如,生活费里,吃饭占多少,交通占多少,课外活动占多少。有了预算,你就不会轻易超支,也能为你的“理财目标”留出一点点“本金”。哪怕是每月能省下几十块,长期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有了基础的记账和预算习惯后,我们才能稍微往前走一步,接触一些初步的“理财产品”。但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理财,首要原则是“保本”或者“低风险”。千万别一上来就碰那些波动很大的股票、期货,或者什么“高收益”的P2P(现在基本没了)。
最适合大学生的,往往是一些风险极低的货币基金或者银行的通知存款。比如支付宝里的余额宝,虽然现在收益率不高,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入口,让你体验“钱放在里面还能产生一点点收益”的感觉。它的风险非常低,流动性也好,可以随时取用。这对于刚接触理财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安全垫”。
还有一种叫“通知存款”,有些银行提供,比如你提前一天通知银行,就能获得比活期更高的利息。虽然需要一点点操作,但风险几乎为零。这些都是在不牺牲太多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让你了解“收益”是怎么回事,以及“时间”对于金钱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目标是积累一笔学费、或者毕业后想创业的启动资金,那么“零存整取”和“定期存款”是很好的选择。零存整取可以让你每月固定存入一笔钱,虽然收益比不上一次性存入,但它强制你储蓄,培养了“强制储蓄”的习惯。而定期存款,比如一年期、三年期,虽然流动性差一点,但收益率会比活期或者货币基金高不少。
我记得我大学有个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她从大一开始就坚持每个月从生活费里省下100块,存成定期。到了毕业的时候,这笔钱虽然不算特别多,但足够她付一段时间的房租,让她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更从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坚持和规划的能力。
关键在于,你要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存钱周期”,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有时候,不是我们赚不到钱,而是我们没有“存”下钱来的习惯。很多时候,你可能一个月多花了200块,这200块可能就是你本可以存入定期、获得更高利息的本金。
讲了这么多关于“钱”的事,但说实话,对于大学生来说,你zuida的资产不是那点生活费,而是你的“学习能力”和“时间”。把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上,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你想想看,你大学四年,如果能通过努力,学到一项过硬的技能,比如编程、设计、或者精通一门外语,这为你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的可能性,远比你把1000块钱在余额宝里“滚”出10块钱更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增值”。
我当年就看到一些同学,把大量精力花在各种“副业”项目上,有的甚至违背了学校规定,结果耽误了学业,毕业时一事无成。反而是那些踏踏实实在学校里学习,打牢基础的同学,毕业后很快找到了好工作,收入也水涨船高。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理财的最高境界,是“用钱去投资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比如,买一本好书,参加一次有价值的培训,或者为了一个实习机会而进行的交通、住宿费用。这些“花出去的钱”,很可能在未来给你带来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这比任何“短线投资”都要靠谱得多。
当然,大学生的身份也容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我见过很多同学,因为急于想赚快钱,被一些“兼职刷单”、“网络贷款”之类的pj坑害。尤其是那些打着“低门槛、高回报”旗号的,一定要万分警惕。
还有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财课程”,包装得天花乱坠,收你几千块的学费,然后教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你仔细想想,真有那么好的赚钱方法,为什么他们不去自己赚?而是要卖给你?这其中的逻辑,你应该能想明白。
说到底,大学生理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怎么认识钱,怎么花钱,怎么存钱,怎么让钱为你服务。这个过程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被诱惑冲昏头脑,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有需要了解的产品或者信息,可以多参考一些guanfang、权威的渠道,或者咨询有经验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