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国企为什么改革”,答案似乎很简单:效率不高,机制不活。但说实话,深入下去,会发现这背后盘根错节,远非几个简单的词能概括。
我们这代人,很多都在国企里摸爬滚打过。你看看九十年代,那时候大家都在讲“加入WTO”,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一股脑儿涌进来。那时候,很多国企的日子说实话,挺难过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一下子就有点跟不上了。产品卖不出去,技术落后,工人还是老一套的“国家养活”,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不好也一样有饭吃。这搁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都撑不住。
当时,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巨大。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营销手段,都让很多国企的干部和员工感到“压力山大”。如果不改革,就意味着被淘汰。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真的会面临“关停并拆”的命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无奈”,但也绝对是“必然”。不改革,就没未来。
说到国企的机制,大家最常诟病的就是“铁饭碗”和“大锅饭”。听起来像过去的好时光,但实际上,对企业本身是巨大的消耗。当一个地方,无论你多努力,多有想法,薪酬体系、晋升通道都相对固化,甚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论资排辈”或者“关系”,那真正有能力、有闯劲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心就容易凉。
我亲眼见过一些很有才华的工程师,在国企里憋了几年,发现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最后选择去了那些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或者自己创业。人才的流失,对国企来说,就好像身体里养了毒瘤,长此以往,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都会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你想让一个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是核心。如果人都不想留,不想好好干,那改革就更是迫在眉睫。
说到改革,有一个绕不开的词是“法人治理结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拥有自主权。我们当年也搞了很多试点,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引进职业经理人。理论上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中,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比如,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很多时候还是由上级部门委派,他们真正懂不懂市场?懂不懂企业经营?还是更多地带着“行政化”的思维来决策?再比如,“放权”这个事,说起来容易,但涉及到具体的权责划分,涉及到对下属单位的监管,上级部门的“不放心”和“习惯性干预”总是难以完全摆脱。一放了之,怕失控;管得太死,又回到了老路。这种“既要放权又要管住”的纠结,在很多改革过程中都真实存在。
国企改革,很多时候肩负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任务,还有很多“历史包袱”。比如,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功能,比如解决就业问题,比如某些战略性行业国家的绝对控制权。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一旦和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发生冲突,就变得非常棘手。
你不能简单地说,国企就是企业,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它还有“国有”的特殊意义。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总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是优先考虑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还是优先考虑社会稳定和国家战略?举个例子,某个亏损但又承担着大量社会责任的国企,如果要“壮士断腕”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造,背后要承担多大的社会压力?这种权衡,使得国企改革的路径,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充满了反复和妥协。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成为国企改革的重点。这本意是希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从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看,确实给一些国企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发展动力。比如,一些国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混合所有制也并非万能灵药。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的方式以及后续的治理结构。如果仅仅是“假混合”,社会资本进来只是“换个名字”,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因为引入了新的利益主体,反而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建立起能够制衡大股东、保障小股东权益、并且能有效激励和约束管理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这其中的挑战,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归根结底,所有改革,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企业更有竞争力,更有活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领导者去实现。
我们看到过很多表面上的改革,制度都改了,文件都发了,但执行到基层,就走了样。为什么?因为人的观念没改,人的利益没理顺,人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有些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自然会遇到阻力。有些改革,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最核心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讨论“国企为什么改革”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管理、制度、文化,甚至是人心的问题。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而要真正把国企改活,最难的,或许就是如何平衡好效率、公平、稳定以及国家战略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激活企业内生发展的动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