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度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个磨人的小妖精。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跟数据打交道、每天都在“量”东西的行业里,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学问,也埋藏了不少坑。很多人觉得,度量就是数字,就是个比值,能算出个东西就行。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这远不止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好多时候,度量做得不对,比不度量还可怕。
我刚入行那会儿,有个项目,产品团队想知道用户在某个新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大家就凭感觉,觉得用户肯定喜欢,然后我们就拼命地去“度量”用户用了多少次。报表上全是数字,平均使用次数、点击率、转化率,一堆一堆的。当时觉得挺牛的,数据都摆在那儿了,能怎么着?结果呢?上线后发现,那个功能虽然有人用,但根本没达到预期的用户活跃度。后来复盘才意识到,我们度量的根本思路可能就错了。我们光顾着数“用了多少”,却没去想“为什么用”、“用了之后有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就像是,你听了半天马蹄声,以为是千里马,结果地上只有一堆泥,你量半天也没量出个所以然。
其实,度量的核心,我认为是“理解”和“指导”。度量不是为了产出数字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进而指导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如果我们度量的结果,依然让我们抓瞎,或者得出的结论跟实际情况南辕北辙,那我们辛苦做出来的度量,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我们开始调整思路,不再是简单地“数数”,而是从用户行为的“链条”上去设计度量指标。比如,除了统计用户点了多少次按钮,我们还去观察用户点按钮之前的行为、点按钮之后的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是否能顺畅地完成任务。这中间的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发生”到“为什么发生”和“发生了有没有价值”的延伸。
要说到度量指标的设计,这简直是门“技术活”。我见过太多团队,上来就堆一堆KPI,什么日活跃、周活跃、留存率、转化率……这些词儿听起来都挺“高大上”,但很多时候,它们脱离了具体的业务场景,就像是你给一个饿了很久的人,送来一堆精美的餐具,却没给饭。最终,这些指标就成了摆设,没有人真正去关注它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些指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一个好的度量指标,首先得是“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这个指标变高或变低时,我们能大致猜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一个指标,我们怎么看都看不懂,那它对我们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是“可行动”的。这个指标的变化,应该能触发我们去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比如,看到一个关键步骤的跳出率突然升高,我们肯定要立刻去检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个人偏好使用那些能够直接反映用户行为和业务价值的指标。比如,在评估一个新功能的价值时,我不会只看有多少人“点击”了,我更关心有多少人通过这个功能“完成了他们的目标”。这个“目标完成度”,可能比单纯的点击率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度量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迭代非常快,用户行为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度量体系也需要跟着“进化”。我们曾经在优化一个用户注册流程时,设置了一个“验证码通过率”的指标。一开始,我们觉得验证码的准确率越高越好,就不断调整验证码的难度。结果,验证码通过率是上去了,但注册的转化率却直线下降。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过高的准确率也意味着用户输入障碍的增加,反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这其实就是度量过程中的“试错”。我们用数据去验证我们的假设,然后根据数据反馈来调整我们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的度量,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重要的是,我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我们的度量体系。
在我看来,什么是度量,最根本的答案,是要回到业务本身。所有的度量,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业务目标。如果你的度量体系,让你离业务越来越远,或者让你觉得数据和现实脱节,那你的度量很可能已经跑偏了。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一项核心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营销推广方案。那么,我们的度量指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曝光次数”、“点击率”之类的表面数据。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客户通过我们的推广方案,实际获得了多少“有效的客户转化”?有多少“新增的销售额”?这些能够直接反映业务价值的指标,才是我们度量的终极目标。
而且,在度量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孤立地看数据”。很多时候,一个指标的变化,可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产品新版本上线后,某些用户行为数据可能出现波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用户反馈、产品变更日志、市场活动等多种信息,去综合判断,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指标做文章。
最后,我想说,度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需要我们长期投入精力和智慧去打磨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驱动业务的增长。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