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价格的波动,说白了,就是市场对未来收益预期和风险判断的变化。很多人觉得这玩意儿挺稳当,买了就等着收利息,殊不知这中间的水可深了。
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就是 债券价格为什么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利率就像是水,债券的价格就是船。水涨船高,利率升,债券价格就倾向于跌;利率降,债券价格就倾向于涨。这是因为大多数债券都有固定的票面利率。当市场利率升高,新发行的债券会提供更高的票面利率,这时候你手里那张老债券,票面利率就显得不够吸引人了,别人买新债,自然就不愿意出高价买你的旧债,你的债券价格自然就得跌,直到收益率跟得上新债的水平。反之亦然。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有一次央行大幅降息,那真是“一夜暴富”的感觉,手里持有的不少长期国债,价格嗖嗖往上涨。当时我们交易室里,大家都在盯着屏幕,那种兴奋劲儿,比什么都来劲。当然,反过来,利率突然拔高的时候,那种心惊肉跳也是真切的。特别是持有大量长久期债券的机构,日子会非常难熬,因为价格跌起来,那真是“跌跌不休”。
除了利率, 债券价格为什么变 ,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发行人的信用状况。债券本质上是一种借贷关系,你把钱借给发行人(政府、企业),发行人承诺按时付息并到期还本。如果发行人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财务状况越来越稳健,那它的信用风险就会下降,大家对它未来付息还本的能力就更有信心,这时候,它的债券价格自然会上涨。
反之,一旦发行人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有违约的风险,那债券价格就会一泻千里。我经历过一些企业债违约的案例,那真是触目惊心。一旦市场传出某个大公司可能要违约的消息,它发行的所有债券,价格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幅抛售,跌幅往往超过20%、30%,甚至更多。这时候,你如果不及时止损,损失就大了去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跟踪和分析发行人的基本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用分析”。
别小看供需关系和市场情绪。有时候,即使利率和信用都没发生大的变化,债券价格也会有波动。比如,某个大型基金因为赎回压力,不得不集中抛售一批债券,这就会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价格自然就往下掉。再比如,市场出现了一些避险情绪,大家宁愿去买更安全的国债,这时候国债的价格就会上涨,而一些企业债的价格则可能受到拖累。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热门的发行人,即使利率不是很高,它的债券也卖得特别好,价格也比较坚挺。这背后可能就是有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做多,或者市场对它的未来有非常积极的预期。这种“羊群效应”也是真实存在的。
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普遍上涨,也会影响 债券价格为什么变 。通胀会侵蚀固定收益的buy力,所以当市场预期未来通胀会上升时,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来补偿这种损失。这就会推高市场利率,进而压低现有债券的价格。
我从业这么多年,最怕的就是那种“温和通胀”到“恶性通胀”的转变。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一旦通胀失控,债券市场的日子就非常难过。我们也会密切关注CPI、PPI等宏观数据,来判断通胀的走向。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深刻影响着债券市场。经济繁荣时期,利率通常会走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信用风险相对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利率往往会下降,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会提振债券价格。
比如,疫情期间,各国央行普遍采取了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政策,同时进行大规模的资产buy(量化宽松),这直接导致了债券价格的大幅上涨。我们当时做的很多固收产品,收益率都表现得相当不错。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未来通胀和利率回升的担忧。
最后,债券本身的特性,比如剩余期限长短、流动性好坏,也会影响其价格波动。一般来说,期限越长的债券,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越高,价格波动也就越大。流动性差的债券,在市场出现恐慌时,价格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想卖的人多,但买的人少。
我们在选择债券时,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我们会选择一些长久期或者流动性稍差的债券,但同时也清楚,这些债券的风险也更高。这就像是走钢丝,需要小心翼翼,还要有准确的判断。
总而言之, 债券价格为什么变 ,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利率、信用、供需、情绪、通胀、经济周期、政策,甚至是债券本身的期限和流动性,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理解这些,才能在债券投资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