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中医药,一个承载了几千年文化、关系到亿万国民健康的产业,怎么在资本市场上就那么“不”叫座?甚至很多时候,一提到“中医股为什么不”涨,大家都能说出一二,但真正能抓住核心问题的,恐怕没几个。
说实话,有时候感觉这问题有点像在问,为什么你家门口那个老中医馆,虽然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但你不会指望它一下子就能长成万科?市场逻辑是市场逻辑,产业逻辑是产业逻辑,这两者之间的隔阂,才是症结所在。
很多投资者,尤其是做惯了科技股、消费升级那套逻辑的,看中医股,总带着一种“隔阂感”。他们看到的是那些年深日久的中药材、是那些古老的炮制工艺、是那些需要经验传承的配方,很难往“高科技”、“高增长”上靠拢。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
我见过不少基金经理,他们手里有几只传统中药股,但往往是作为“价值洼地”或者“防御性配置”来看待,很少有人真正把它们当作“成长股”去重仓。因为他们找不到持续的、爆发式的增长点,或者说,找不到符合他们投资模型的那种“讲故事”的素材。
这才是最核心的一点。跟很多其他行业比,中医药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传统中药,确实显得“慢”且“不确定”性高。拿片仔癀来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它好,但它的涨价逻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材料的稀缺性,以及公司自身品牌和渠道的强势。这种依赖性,在很多时候,会让市场觉得“不够稳”。
再比如一些OTC(非处方药)类的中药企业,它们依赖的是品牌效应和渠道渗透,但一旦遇到消费疲软,或者竞品出现,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而且,很多中药产品,尤其是经典名方,它的定价逻辑很难像创新药那样,通过研发投入和专利保护来支撑高溢价。
很多时候,一个新药的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上市,整个周期可能就要十年,投入巨大,但一旦成功,就可以有十几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利润率非常可观。而中药,很多产品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它的“技术壁垒”更多体现在经验和传承上,这在资本市场看来,就少了那种“可量化”、“可复制”的属性。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还是会遇到“卡点”。比如,怎么把传统的中药饮片做得更标准化、更可控?怎么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古方的疗效,并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这都是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时间积累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传统中药企业,它们在进行研发,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研发方向不对,也可能是研发能力不足,又或者是监管审批的流程过于漫长和复杂。而且,相比于生物医药那些轰轰烈烈的基因疗法、靶向药物,中药的创新,似乎总显得“低调”很多。
我记得以前有个项目,是想把一个传统中药方剂,通过提取、纯化,做成一个现代制剂,希望能申请进入医保目录。前期投入了不少钱,也做了不少临床试验,但最后因为某些指标不达标,或者审批流程上的障碍,最终没能成功。这种失败的案例,对企业士气和后续的研发投入,打击还是挺大的。
虽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是支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资本市场对政策的解读,往往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也就是说,当政策利好落地,市场可能就会炒作一番,但如果企业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利好很快就会消散。
而且,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过去几年,因为集采等原因,很多中药制剂的价格受到压缩,这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即使是OTC产品,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营销成本的上升。
市场总是喜欢“确定性”和“爆发性”。中医药的很多优势,比如安全性、多靶点协同作用,在现代医学体系下,很难用一套完整的“科学语言”去解释清楚,也很难用“单点突破”的模式去实现“爆发式”的增长。这种“不确定性”,自然会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那是不是说,中医股就真的没有出路了?我觉得也不是。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路径,并且能够将传统优势转化为资本市场的“语言”。
比如,那些能够成功进行现代化研究、获得国际认可的,或者是在中药配方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明显疗效优势的创新药,这些企业往往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还有一些企业,它们能够很好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甚至进行精准营销,这也能为它们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我一直觉得,中医药这个领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养生”、“保健”的层面,更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挖掘它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当企业能够拿出真正符合现代医学标准、有明确疗效证据的产品时,资本市场自然会重新审视它们。
归根结底,中医股之所以不被市场“动心”,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们没有找到一个能够被资本市场充分理解和认可的“增长故事”。而这个故事,需要企业自身不断地去创新、去突破,去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