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为什么完了?”这个问题,圈内时不时就会有人抛出来,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对中国科技企业成长路径的焦虑,也反映出大家对这家老牌通信巨头复杂的情感。说它“完了”,未免太绝对,但说它一路顺风顺水,也肯定不是事实。更像是,它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甚至有些痛苦的转型。
大家最绕不开的,自然是那场几乎让公司停摆的制裁。那会儿,很多我们熟悉的业务线,包括一些核心的研发推进,都像是按下了暂停键。我当时在相关行业里,亲眼看着一些合作项目受阻,甚至一些原本准备推向市场的设备,因为依赖的某个关键元器件无法供应,只能束之高阁。那时候,很多人真的在观望,甚至有人在预言“下一个xx”。
但反过来看,正是那次严峻的考验,逼着中兴把“自主可控”这条路走得更坚定。过去,我们可能更多依赖外部供应链,这在和平时期是效率zuida化的方式,可一旦风云变幻,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我在一些技术交流会上,能明显感觉到,从那之后,中兴在芯片设计、EDA工具、关键材料等方面的投入,简直可以用“不计成本”来形容。很多原本被视为“非核心”的环节,一下子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这其中的艰难,非局中人难以想象。不是烧钱就能立刻见效的,很多技术是需要长期积累和迭代的。我记得有一次,和中兴一位做芯片的老工程师聊天,他一脸疲惫地说,很多工艺问题,不是查文献就能解决的,很多时候是几百号人围着一台设备,熬了多少个通宵才找到一点眉目。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性,和我们习惯了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正是这种“笨功夫”,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芯”,大家还会讨论中兴的业务线。有人说它太“重”,太依赖传统的运营商市场;也有人说它转型不够快,错过了很多风口。确实,从早期的通信设备起家,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基站、交换机这些领域。但实际上,这些年,中兴一直在悄悄地布局,也尝试了不少新方向。比如,在政企解决方案、物联网、智能制造这些领域,都有不少落地项目。
但坦白讲,转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对于一家体量庞大的老牌国企来说,内部的资源整合、人员转型、市场策略的调整,都是巨大的挑战。我在一个合作伙伴的会上,曾听他们提到,跟中兴对接一些新兴业务时,能感觉到他们内部的协调和决策链条,有时候会显得不够灵活。这其实很正常,毕竟要顾及的东西太多,不像初创公司那样可以“all in”一个方向。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就没有潜力。我看到的一些迹象是,中兴正在努力打破过去的“标签”。比如,在一些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上,已经可以看到非常专业和深入的思考。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卖设备,而是开始提供成套的、包含软件和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背后,是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多年在复杂通信环境下积累下来的工程能力。
很多人可能还会问,跟一些更“潮”的科技公司比,中兴是不是有点“落伍”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用“新”的标尺去衡量“老”的逻辑。中兴它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稳定运行,并且有强大技术支撑的领域。这和互联网公司追求的“用户增长”、“病毒式传播”是两套逻辑。
当然,这不意味着它就不能拥抱变化。事实上,我们看到,中兴也在积极拥抱开源,参与到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它在5G、6G方面的投入和专利布局,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有竞争力。这些看不见的“内功”,决定了它在未来整个科技生态中的位置。
现在说“完了”,可能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判断,或是基于对某个具体业务线表现的观察。但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中兴经历的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刮骨疗毒”,一次试图在新的技术浪潮和地缘政治环境下,找到自身新生存空间的努力。如果它能成功走出这一轮阵痛,那么,所谓的“完了”就变成了“重新开始”。